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发挥课堂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安排,于6月17日和6月23日下午举办两场“课程思政建设内部交流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英语系吴玲涛老师、日语系刘晓航老师、俄语系孙涛老师和公共外语教学部席瑶老师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6月17日举办了第一场研讨会上,英语系吴玲涛老师和日语系刘晓航老师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分享。
英语系吴玲涛老师分享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本次分享围绕着《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工作展开,从思政工作的前期准备,课程思政工作的设计逻辑和具体建设开展入手。吴玲涛老师分析了如何基于跨文化交际素养、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和预期学习效果,提炼课程的两个核心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两个元素:一是尊重文化多样性;二是树立民族文化认同感。以一个课次的内容为例,吴玲涛老师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设计与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改进等角度,展示了课程的思政设计与实施工作。
日语系刘晓航老师以生动的案例分享了《商务日语场景实践》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OBE成果为导向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学情和专业特色出发,润物细无声地设计思政环节,通过讲好国家民族大故事、中日交流好故事、身边真情小故事,塑造学生价值观,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传递正能量,努力培养更多有国家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左一英语系吴玲涛老师、右一:日语系刘晓航老师)
在6月23日举办的第二场研讨会上,俄语系孙涛老师和公共外语教学部席瑶老师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分享。俄语写作(二)的思政建设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系部人才培养方案的育人要求,结合课程外语专业课、写作技能培养课的特质将思政目标融于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中;在整体的课程设计中,考虑学生在深层次内容表达方面的诸多词汇问题、意识问题、表达逻辑问题,主要设计了有外语词汇知识做底,主流意识引导,写作技能加成,最后才能完成整体的带有思政意义的写作实践系列任务;最后的考评阶段,在形成性成绩评价里补充了量规部分内容,终结性成绩评价部分补充了关于思政内容的考评标准,为进一步考评思政目标的达成作出了尝试。
(俄语系孙涛老师)
公共外语教学部席瑶老师分享了大学英语I(二)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在高等教育“大思政”育人格局背景下,从“顶层设计→挖掘素材→细化过程→创新评价”四个方面建构了“一体两翼三联动”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根据大学英语三大类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设定,课程组教师定期进行课程思政学习和教学研讨,围绕教材单元主题,深度挖掘涵盖人类普世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等思政元素,编写各门类课程的思政台账,将隐含思政育人的元素有机融入到语言学习活动和任务中。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思政育人活动贯穿于线上线下全过程,使育人效果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延展。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手段,大学英语课程从全方位、多维度检验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度。
(公共英语教学部席瑶老师)
在交流研讨环节,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就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融入路径和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交流探讨。外国语学院张翼院长就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逻辑性和架构性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强调了本年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工作。
本次研讨会是外国语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要实践,后续将继续探索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形成“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