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上午,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邀请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景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方玉梅博士进行题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秘书石淇萌老师主持,形式为腾讯会议。来自外国语学院四个系部的近60名教师参与了此次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事关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人才培养等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方玉梅教授从三个方面对该讲话进行了介绍。
首先,高校教师应认识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应始终牢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牢牢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高校应明确自身的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方向以及大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大学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但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不宜盲目与国际接轨,更不能照搬西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高校教师要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以仁爱之心施教,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思政课程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在“讲道理”上把准方向,在“注重方式方法”上下足功夫。在思政课程的教育实践上,方教授结合讲话内容,分享了上好思政课程的基本要求、实践路径和对教师的要求等重要内容。
最后,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上,高校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通过本次讲座,外国语学院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的认识,在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思政教育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矢志不渝地培养能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外国语人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讲座专家介绍
方玉梅(1971-),女,汉族,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统分析与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英国约克大学政治学系访学1年。现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景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概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审稿专家等。主要从事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2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CSSCI期刊、《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新闻媒体发表学术论文或理论文章4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教辅7部,辽宁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辽宁省线下一流课程负责人。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