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正题反做的思想家
鲁迅决不是一个专事挑剔世界或者专事贬损他人的写手,也不是一个执意要以破坏和批判的方式发泄怨愤的刻薄者。事实恰恰相反。鲁迅是一个目的明确、标志清晰、开宗立旨的建设者。他要建设的是什么?第一是人,第二是人国。
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年轻的鲁迅就执著地追究这样的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以巨大的热情十分勤勉地考察了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努力从中寻找救人于倒悬、救国于水火的途径。1907年,26岁的鲁迅用文言写出了《文化偏至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观、文化观、文学观、人性观。可以说,鲁迅是目的与方法是同时找到的。建设具有尊严意识、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的个人,是这位26岁的年轻思想家所设定并且日后终生信守的文化目标,走向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冲破物质的束缚,突出精神的意义,表现个体生命的价值,抗拒以群体名义对个体价值的压抑和取消(“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语见《文化偏至论》)。具体方法是什么呢?鲁迅认为,需要一大批精神界战士,按照“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的基本意旨,破坏吃人的旧文化,建设立人的新文化。精神界战士从哪里来?从那些具有精神觉醒的文化人士中产生。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企图做一个精神界战士,披荆斩棘、踏遍废墟、义无反顾地走向自己所设计的立人蓝图,实现立人理想。
至于鲁迅的第二个目标,也就是建设人国的目标,那只是为实现立人而提供的现实保证。人国乃是“真的人”(语见《狂人日记》)所居住和生活的社会文化空间,也是真的人所赖以养成的条件。由“真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实体,自然就是人国。但是,由于人既是社会动物,又是文化动物,没有相应的社会和文化,“真的人”就不可能诞生。人和人国一定程度地互为因果,人的建设和国家建设需要同时进行。甚至只有通过包括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在内的人国的建设,才是建设真的人的有效途径。
但是鲁迅是一个精神界战士,他没有将自己的使命安置在人国的建设上,而是安置在对现实的民人的精神世界的揭示、批判和改造上。也就是说,他选择通过灵魂改造的巨大工程,促成麻木、虚伪、自私、残忍的国人向着真的人的目标进化(进化论是鲁迅的重要思想资源)。就像尼采(鲁迅的重要精神资源)认为现实中的人只是人的毛坯、未来的超人才是真正的人一样,鲁迅也把当下的国人看作千疮百孔、残缺不全的原人,不经过艰难痛苦、脱胎换骨的灵魂改造,这些羸弱的同胞就永远无法摆脱愚昧和苦难,永远无法具有健全的人性、无法成为他所认定的真的人。
鲁迅刚刚出现于文坛的时候,批评家茅盾就敏锐地指出,鲁迅是抱着一个理想,然后从反面来展开工作的,就是专门挑出与理想不符合的东西,加以展览和针砭。实际上,当鲁迅从反面展开他的批判的时候,他的精神的指向却是非常正面的。如果我们只从反面来观察这位不得不正题反做的作家和思想家,难免觉得他阴冷刻薄。可是,当我们从正面来理解这位国民灵魂的画师时,不但能够马上感到他的睿智、独异、慈悲。
鲁迅的疑与真
鲁迅始终在时代的氛围里,追踪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但他永远有一个“悖论式”的态度。比如,他提出民主自由的同时,对民主自由提出最深的怀疑;他在倡导科学进步的同时,对科学进步也提出最深刻的怀疑;他是对传统的黑暗给予最深刻揭露的人,同时他又对迷信、对很多传统的东西有很深的迷恋……鲁迅是一个对启蒙抱有深刻怀疑的启蒙者,对革命抱有深刻疑虑的“革命者”,他总是置身于时代的运动,却又对运动本身抱有怀疑。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理解鲁迅,总是联系着如何评价他所生活的时代。鲁迅不是政党领袖,他甚至从未参加过任何党派,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中有一种深刻的颠覆性和激进性,他一再讽刺中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批评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北伐时代的革命气氛,但这个讽刺和批判却包含了一种“真正的革命”、“永远的革命”的精神内蕴。80年代以降有一个倾向,就是谈鲁迅的黑暗面、矛盾、彷徨和感情世界等等,这自然是很必要的,但从我的理解看,鲁迅的黑暗面、矛盾、彷徨是和他的激进性非常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
鲁迅说,在没有确凿之前,我的“疑”永远存在,可是这个“疑”背后有一个东西,就是他一生讲的东西,就是“真”,即对价值的真正的忠诚。鲁迅最彻底地贯彻了平等的价值,他拒绝任何范围内存在的压迫关系,民族的压迫、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老人对少年的压迫、知识的压迫、强者对弱者的压迫、社会对个人的压迫等等都被他展示出来了,同时,他也憎恶一切将这些不平等关系合法化的知识、说教和谎言……但在鲁迅这里,现代平等的价值是通过彻底地根除虚伪和奴隶道德为前提的。从这一点来说鲁迅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性人物,或者说,一个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
讲解人心得
鲁迅《热风》中广为流传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作为当代青年,作为无数先辈革命的继承人,作为未来美好生活的捍卫者与创造者,面对世界风云变幻,吾辈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颓唐不自怜;我们要放眼未来,练好自身本领,能够随时应对时代抛向“青年”的挑战。我们每个人用奋斗撰写未来底稿,才不愧对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开启的“觉醒年代”,才有希望传承我们的“觉醒年代”。
- 上一篇:入党启蒙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争做奋进青年
- 下一篇:建军节|致敬军人,学习八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