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01最美奋斗者
兴办教育
1894年,陈嘉庚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1914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建设集美学村。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立维持16年。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1924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1919年,创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
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创立和资助了海内外118所学校。
兴办实业
1904年,陈嘉庚集资7000多元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后接管日新公司。在三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之后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其南洋华商的领袖地位由此确立。
慈善事业
陈嘉庚非常重视募捐活动。1906年11月的江苏洪涝灾害、1908年的漳州水灾、1917年的天津水灾、1918年的潮汕地震、1920年的威海饥荒、1922年的潮汕风灾、1924年的广东和福州水灾以及1929年的陕西和甘肃旱灾,在这些灾害发生后,陈嘉庚对灾区人民施以援手、多方筹款赈灾。此外,他还亲自发起募捐活动,带头捐款。1915年,天津发生水灾,陈嘉庚担任新加坡华侨筹款救济会主席,计募20余万元。1928年,日军占领济南,陈嘉庚担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1935年,中国11省发生严重水灾,陈嘉庚担任“华侨筹赈祖国水灾会”会长,动员华侨为国内灾民捐款。
在募捐方法和方式上,陈嘉庚也颇有见地。“本次大会目的专在筹款,而筹款要在多量及持久。新加坡为全马或南洋华侨视线所注,责任非轻,然要希望好成绩,必须有人首捐巨款提倡,此为进行程序所必然”。他认为募捐一定要有人带有并多捐,这样才能募集到较多善款,而通常都是他自己带有捐出巨款。另外,为保证筹款的持久,他提出捐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特别捐、常月捐、节日献金捐、货物助赈捐、纪念日劝捐、卖花卖物捐、游艺演剧球赛捐、舟车小贩助赈捐、迎神拜香演戏捐等”。持久的捐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慈善行为难以持续的不足。后来,为保障对教育慈善事业的持续捐赠,陈嘉庚还设立了具有现代慈善特征的基金会。
02反对内战支持抗日
1937年8月15日,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准备进行持久而大量的筹款。1938年10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商请陈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机和修理工。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遂于1939年2月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六号通告。陈嘉庚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品,另一方面还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同年2月18日,首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发,南侨总会举行盛大欢送会。1938年11月2日,陈嘉庚在重庆《中央日报》上公开发表著名提案:“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启程回国,以期实地了解祖国抗战局势、民众生活及华侨工人回国后服务的情况,慰劳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与爱国同胞。
1946年,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1947年,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社”),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
03迎建党百年
陈嘉庚一生崇尚节俭。1919年,陈嘉庚在南洋生意还在发展中,只有400余万资产。当他回国倡办厦门大学期间,发现少数集美师生常常要到厦门市去消费,就在秋季开学式上演讲时进行教育批评。他说:“中国今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并现身说法,说:“鄙人在新加坡时,地处繁华,每月除正当费用外,(另费)不及二元。”进而当众分析原因,指出:“所以如此者,盖以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智兴学,此余之本意。”1923年,陈嘉庚先生天命之年,叶渊校长发动集美学校师生捐款,建造一座“介眉亭”为陈嘉庚校主祝寿。陈嘉庚先生“闻之殊深诧异”,先后发出两封信函,表示反对并严肃批评校长。
陈嘉庚的节俭也使得他一生简朴。1950年回国定居后,陈嘉庚住宅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即原校长住宅和校主住宅),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晚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陈嘉庚外出邻县市公务或访友活动,如视察女婿李光前委托管理的南安国光中学,或陪同华侨前往安溪等地访问时,都是事先安排炊事员煮好咸稀饭,装入大号的保温瓶里,再买些油条带上路。就在到达目的地村外,找个石盘或干净的地方,席地而坐用膳后才进村办事或会友。
1951年3月18日晚上,华东军政委员会主任陈毅在福建省政府叶飞副主席和厦门市政府梁灵光市长的陪同下,由厦抵集访候陈嘉庚。当时,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上楼招待领导。陈毅一行由陈嘉庚招待便餐后,离开集美分赴省、市。陈嘉庚随即谆谆教导炊事员,说:“首长最多给尝尝一两颗糖果,不像小孩子好糖一个接一个吃个不停,买二角钱就足够了。”这个节约美谈,后来传颂于国内外。
陈嘉庚身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一直秉承信义至上。1956年10月,星马工商贸易考察团里的一些乡亲回到集美,嘉庚先生请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家里一起吃地瓜稀饭,并叮嘱叶祖彬多做一些饭。结果叶祖彬忘了通知,让客人们饿了肚子。尽管事情不大,嘉庚却认为,叶祖彬在这件事上对他失了信,同时也让他失信于客人,因此,要求叶祖彬写出检讨,并给予停薪一个月的处罚。嘉庚先生有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他持正不阿,明辨是非,疾恶若仇,不断进步。他是华侨大工商业家,但他从不贪图个人享受,八十以上高龄的嘉庚先生,过的生活还是这样俭朴,实在使人感动。嘉庚先生之所以成为华侨的领袖人物,决非偶然,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品质,团结华侨、不懈地为海外华侨社会服务,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精神,使他成为华侨的旗帜,在海外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光辉。
- 上一篇: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何叔衡
- 下一篇:烈火铸英魂——邱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