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寒假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重要机会,是提升学生能力、锤炼品格和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为拓宽视野、锤炼意志,外国语学院学子积极利用寒假时间开展了社区服务、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与奉献担当。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外院学子在社会实践中的掠影吧!
青春拥抱时代,热血建设家乡
2022年寒假期间,我院“志在、愿在、我们同在”——社区志愿服务小队的杨子琪、张金媛、回雪情三名大二学生,在素质教师崔柳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了社区志愿服务小队。小队成员主动向所在社区报到,力所能及地参与日常基层治理或疫情防控等工作,充分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努力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以微薄之力助力家乡发展。
在此次寒假实践活动之后,小队成员都受益匪浅。小队负责人说:“通过今年寒假的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我感受到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学习到了如何和社区工作者一起服务群众,例如张贴相关条幅和宣传海报,帮助社区工作者登记居民信息并且把福字和对联发给社区居民这些事项,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更应学好专业知识,成为更优秀的时代青年,回报家乡、建设家乡。”
孝老敬老向上向善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良好氛围,我院21级商务英语专业“社会主义好青年”小队的学生利用寒假时间积极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去敬老院看望、照顾那里的孤寡老人。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大家都收获颇丰。团队负责人王博说:“虽然跟大家出生的年代不同,但我们的交流非常开心舒适。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们,关注他们的晚年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和力量。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暖老人,爱洒社会。”
红色光影学党史百年奋进新征程
寒假期间,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社区志愿服务小队7名学生党员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在各地小初高等学校开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宣讲教育实践活动。小队志愿者准备充分,宣讲声情并茂。学生们认真听讲,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小队成员更加深入地领悟了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今后,他们将更加认真学习这些科学理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团结周围的人,带动他们一起学习,不断上进,不断完善自我。
志愿实践,回报社会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开拓进取、乐于助人的精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众人拾柴火焰高”八名学生在素质教师金艳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了社区志愿服务小队,通过返乡参与社区服务的形式,力所能及为家乡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社区服务,小队成员了解到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的繁琐和艰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学会了一些处理问题和联系沟通的技巧,培养了他们开拓进取、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凝聚青春力量建设美好家乡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小小家乡建设者”小组各成员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在农、社区等基层一线公益岗位,开展扶弱助残、课业辅导、知识宣讲、服务群众等工作,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小组各成员主动向自己所在地附属村、社区报到,在乡镇团委和村、社区团组织的统一领导调度下,就近编入志愿者组织、青年突击队等,参与日常工作。
这次实践以不同形式进行的公益服务、社区服务、文化宣传等多种形式地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家乡地变化,提升了青年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了服务家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村振兴我见证不忘初心再起航
2022年寒假伊始,我校教师曲刚指导的“筑梦·追梦人”三下乡实践团队代表学校再次出征,前往吉林省通化市的边陲小城——集安,在当地的麻线乡下活龙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以党史学习、毕业生访谈、留守儿童探望、乡村振兴产业调研,乡村生态调研的“五位一体”红色筑梦实践活动。
经历这次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小组成员也是收获满满,组长宋金鹏说:作为此次“三下乡”活动的一员,我为我们一起同甘共苦的这支值得信任的队伍感到骄傲,为麻线乡淳朴的民风、天真烂漫的孩子而感动。往后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好好铭记这次“三下乡”的所见所闻,坚守自己的初心,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乡村振兴、国家富强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这些实践小组主题明确,富有创意,对于实践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展现出外院学子的独特风采。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家更好地融入社会,希望大家都可以在实践的体验中不断突破自我,获得满意的收获。